近日,丁汝昌的后人们心中燃起了难以平息的怒火。每当想起先祖在甲午海战中的壮烈事迹,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:年近六旬的丁汝昌站在靖远舰的甲板上,迎着呼啸的海风和密集的炮火,沉着指挥着将士们奋勇抗敌。在激烈的交战中,靖远舰多处中弹起火,浓烟滚滚中仍坚持作战。身受重伤的丁汝昌最终被亲兵强行救离战场后,选择以死明志,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气节。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一直是丁家引以为傲的精神丰碑。 令人愤慨的是,一本名为《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》的儿童读物中,竟赫然出现了丁汝昌投降图这样严重失实的插图。对于丁家后人而言,这无异于对先祖的恶意中伤。试想年幼的孩子们读到这样的内容,很可能会将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误认为贪生怕死的叛徒。这种错误认知一旦形成凯丰配资,不仅会扭曲历史真相,更会在代代相传中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。在丁氏家族看来,这种不负责任的表述既是对先烈的亵渎,也是对民族气节的践踏。 经查证,这本问题图书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,定位为面向小学生的历史读物。书中那张明显违背史实的插图,暴露出编审环节存在严重疏漏。从内容把关到出版审核,整个流程似乎都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。这种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轻率处理,极可能给正处于认知形成期的孩子们植入错误的历史观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 虽然甲午战争已过去一个多世纪,但那场惨败带来的民族伤痛至今未愈。当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国家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丁汝昌誓死不降的壮举更显珍贵。史料记载,他在战况危急时本欲与战舰共存亡,却被部下强行救至小艇。面对劝降,他毅然选择服毒殉国。而战后关于投降书的争议,则成为历史学者们持续探讨的话题。
展开剩余43%发布于:天津市爱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